小青龙汤减桂、芍的应用——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(431)
老朽少时见一经方派,和家父同年,性格豁达,无名利欲,自我介绍:“譬如昨日已经死,今天又重生。六尺棺木将身送,金银财宝笑吾痴。”寝馈仲景学说数十年,尊先师如神,深入浅出,几乎付了毕生精力。认为《伤寒论》有“五怪”,与西晋王舒和、宋代林亿整理编次有关:一是中风少见,把桂枝汤列到卷首,伤寒麻黄汤居后;二是“表有热、里有寒”投白虎汤;三是太阳病纵横之说,上下不相衔接,牵强附会,离了医谱;四是把少阳置于阳明篇后,不符合传变规律,本末错位;五是厥阴内容庞杂,滥凑成章,应删去一半。人们闻之大开心扉,给研习者提醒勿走泥古不辨之路。先生临床凡感冒咳嗽、哮喘、痰饮发作,无论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、支气管瘀阻,都用小青龙汤,唯一特点,减掉桂枝、白芍,只保留麻黄、半夏、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、甘草六味,量大,起拔尖的效果。
1958年吾在山东省中医院诊一还俗老僧,素有痰饮,咳嗽、哮喘齐发,不能卧床,困顿求亡。即取此方授之,计麻黄15克、半夏15克、细辛10克、干姜15克、五味子30克、甘草10克,加入茯苓30克。每日一剂,连饮五天,喘嗽、痰涎上涌皆停。兑现其语,服之则安。
小郎中按:本文中张老介绍一位老者研究《伤寒论》的体会,正所谓一百个人里有一百种《伤寒论》的解读,这些解读内容都是这些医家在不断思考研读临床基础上获得的心得,都值得我们去了解。特别是现代《伤寒论》研究者,恰恰需要的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,去寝馈仲景学说数十年,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术临床研究中去,形成自己的研究体会。文中张老就列出了这位先贤老者的研究结论:《伤寒论》有“五怪”。我们先不要去评判这种研究结论的是非对错,但是它确实给研习者提醒了勿走泥古不辨之路。当我们研究《伤寒论》到一定年限后是否也能提出自己的认知结论呢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